在与人相处的时候,我们很容易产生“计较”。
而且越是在意一个人,越容易产生一种“细枝末节”的问题:非要讲清楚,说明白的冲动。
在表面上来看:这是“小心眼”的表现,也是一种“强势”的表现。
但是实际上,这其实就是一种“不自信”带来的难以相信别人,也是一种“软弱”的表现。
正因为太过害怕失去,太渴望别人理解自己,太会过于想要表达自己,想去影响别人。
因而,很多时候,当我们越是“不自信,没有安全感”的时候,我们脾气就会变得越大。
这就跟心理学分析一个人一样:如果这个人嗓门很大,表现的很强势,那么这个人一定很“胆小”,而且非常缺乏“安全感”。
他需要用“声音,表情,语言”来填补这个方面的缺失,让人感觉到她是“自信的,勇敢的”。
关于这个问题,笔者提出来,大家都可能觉得这种心理,太过“逆向思维”,过于抽象化。
但是笔者来举个例子,配合你仔细想想就能明白了。
我们从小开始,最容易与“父母”争论;她是陪伴你时间最长的人,往往也是最了解你的人。
,,新2会员网址(www.22223388.com)实时更新发布最新最快最有效的新2网址和新2最新网址,包括新2手机网址,新2备用网址,皇冠最新网址,新2足球网址,新2网址大全。
而一旦“争吵”发生:你会去拼命解释一些事给她听;她也想拼命解释一些事给你听。
那么,既然先决条件是:几十年的长期相处,相互了解,难道还需要“这么多语言”去说明问题吗?
当“惯性生活习惯”已经被彼此深度了解的时候:你在屋子里,仅凭“鞋底摩擦地面”的声音,或者从一个细微的声响,都能判断出她到家了。
难道你就不能判断出她做了一件事是因为什么,是为了什么吗?
很显然,是一定可以的。
那为什么还需要“解释,说明,争吵,不理解”呢?
原因只有一个:“你们俩,都是“口是心非,嘴硬心软”的人。”
在拼命掩饰自己的“真实性格,真实想法”来满足“彼此”的同时,你们各自都会害怕对方内心出现的“失落感”;而且又拼命想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“自我期待值”。
也就是说:你语言上,行为上,所说的,所做的,在她能看到的时候,都是希望能够满足“对方”的,符合“对方”期待的。
但是你内心中想的却是“你想去做的一切”,而这种期待会驱使你早晚去做自己想要的一切,尤其是不在她的“听,见,闻”这个范围内,你更想要去完成你“自己想要的,自己期待的”。
因而,很多时候,当你明明不是“这样”想的,你却要明确告诉她:“我就是这样的”。
评论列表 (3条)
2022-04-22 00:11:06
曹云金在社交账号中提到:“接受人人忠实的指斥,但不‘bu’实的言论绝不迁就”,解释晰他重办造谣者的刻意【yi】。老夫心动了怎么办
2022-03-04 00:12:36
但也有另一部分专家和网友认为应该给薇娅一次机会。前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就表示“不希望看到薇娅从此消失”。很多网友也认为薇娅已经缴纳了罚款并补缴了税款,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,同时作为初犯也应该给她一个机会。跟童话一样啊